立法征求意见
关于征求《合肥市河道管理条例 (草案修改稿)》意见的通知

关于征求《合肥市河道管理条例

(草案修改稿)》意见的通知

 

《合肥市河道管理条例(草案)》已经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为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提高法规规范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等有关规定,现将《合肥市河道管理条例(草案修改稿)》予以公布,征求意见。请将修改意见和建议发送至hfrdfgw@126.com,也可以将意见寄送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合肥市东流路100号,邮编:230071)。征求意见截止日期:202081日。

 

 

                                   合肥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室

                                        202076

 

 


合肥市河道管理条例

(草案修改稿)

 

第一章     

 

第一条【目的依据】为了加强河道管理,保障防洪安全,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保护水资源,发挥河道综合效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市行政区域内的河道,包括湖泊、人工水道、行洪区、蓄洪区、滞洪区的规划、整治、保护和利用及其监督管理活动,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管理原则】河道管理遵循全面规划、统筹兼顾、保护优先、综合治理、合理利用、服从防洪总体安排的原则。

第四条【政府职责】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河道管理工作的领导,将河道管理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建立河长制管理制度,将河道的建设、管理、维护运行等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本辖区内河道管理的相关工作。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可以依法制定村规民约或者居民公约,引导村民、居民自觉维护河道整洁,协助做好河道的清淤疏浚和水岸清洁等工作。

五条【部门、开发区职责】市、县(市)区水行政部门是河道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河道实施监督管理。

发展和改革、财政、自然资源和规划、生态环境、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城市管理、农业农村、文化和旅游、林业和园林、应急、公安等有关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河道管理保护工作。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安徽巢湖经济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应当明确具体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河道管理保护工作。

第六条【宣传教育】有关部门、新闻媒体应当加强河道管理和保护的宣传教育,普及河道管理和保护的相关知识,引导公众自觉遵守河道管理和保护的法律、法规。

第七条【社会监督】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河道管理保护活动。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对破坏河道及其设施、损害或者污染河道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劝阻、制止和举报。

第二章  河道整治

 

第八条【分级管理】河道管理按照跨市河道、跨县(市)区河道和县域河道实行分级管理。

跨市河道,市、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规定配合做好相关管理工作。

跨县(市)区河道和县域河道,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分别明确实施管理的单位。

第九条【河道相关规划】市、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按照职责权限编制水资源、防洪、治涝、抗旱、灌溉、水土保持、河湖岸线保护与利用、湖泊保护等规划,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组织实施,并报上一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发展和改革、自然资源和规划、生态环境、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农业农村、林业和园林等部门在编制涉及河道管理的相关规划时,应当征求水行政主管部门的意见。

河道相关规划应当符合流域、区域综合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水运发展规划、港口总体规划等规划相衔接。

第十条【岸线利用】编制或者修订其他专业规划应当注重规划区内原有河道的保护和新河道的建设,并在相应规划中明确河道岸线利用的具体控制指标。

十一条【整治要求和方案】河道整治、建设应当服从流域综合规划。河道整治、建设应当制定年度计划和方案,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并及时向社会公布。

河道整治方案应当明确清淤疏浚、堤岸防护、截污导流、湿地修复、环境整治、历史传承、绿化造林和责任单位等内容。

不得擅自截弯取直或者改变河道岸线。

第十二条【整治措施】河道堤岸整治应当保障防洪安全,优先采用生态护岸护坡的方式,使用符合国家环保标准的材料。

河道清淤应当合理选用清淤方式,规范淤泥处置,实施淤泥的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河道整治涉及水源地、排污口、自然保护地、湿地、航道、渔业等管理活动的,应当征求生态环境、林业和园林、交通运输、农业农村等有关部门的意见。

十三条【涉河建设审查】在河道管理范围内修建下列工程,建设单位应当将工程建设方案报送水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未经审查同意的,不得开工建设:

(一)开发水利、防治水害、整治河道的各类工程;

(二)跨河、跨堤、穿河、穿堤、临河的桥梁、码头、栈桥、道路、渡口、管道、缆线、取水口、排水口等建筑物及设施。

第十四条【工程建设管理】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批准的工程建设方案和施工方案进行施工,并接受有管辖权限的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工程建设项目竣工验收时,应当有有管辖权限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参加。

第十五条【工程建设管理】因工程建设项目施工,占压、损坏、拆除原有水工程设施或者造成河道淤积的,建设单位应当在水行政主管部门规定的限期内恢复原状;无法恢复原状的,应当采取措施消除影响或者依法予以赔偿。

施工围堰或者临时设置阻水设施的,在工程完成后应当及时清理现场并恢复河道原状。

前两款规定的情形影响汛期防洪安全的,应当在防汛指挥机构规定的期限内清除;逾期不清除的,由防汛指挥机构组织强行清除,清障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

 

第三章  河道保护

 

第十六条【河道保护名录】实行河道保护名录制度,制定保护名录,划定保护范围,并向社会公布。

河道保护名录由市、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拟定,经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公布。

十七条【管理范围划定】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划定河道管理范围。

有堤防的河道,其管理范围为两岸堤防之间的水域、沙洲、滩地(包括可耕地)、行洪区,两岸堤防及护堤地;无堤防的河道,其管理范围根据历史最高洪水位或者设计洪水位确定。

划定河道管理范围应当与划定河道蓝线、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区相衔接,并向社会公布。

第十条【禁止行为】在河道管理范围内,不得开展下列活动:

(一)修建围堤、阻水渠道、阻水道路;

(二)种植高杆农作物、芦苇、杞柳、荻柴和树木,堤防防护林除外;

(三)设置拦河渔具;

(四)堆放、倾倒、掩埋、排放工业废渣和有毒有害废液等污染水体的物体;

(五)在河道内清洗装贮过油类或者有毒污染物的车辆和容器;

(六)弃置或者倾倒矿渣、石渣、煤灰、泥土、垃圾等;

(七)在堤防和护堤地放牧、打井、挖窖、葬坟、晒粮;

(八)在堤防和护堤地建房、开渠、存放物料、开采地下资源、进行考古发掘以及开展集市贸易活动;

(九)法律、法规中禁止的其他行为。

第十九条【限制行为】在河道管理范围内,未经依法批准不得开展下列活动:

(一)采砂、取土、淘金;

(二)弃置砂石或者淤泥;

(三)爆破、钻探;

(四)挖筑鱼塘、在河道滩地存放物料;

(五)在河道滩地开采地下资源、进行考古发掘;

(六)砍伐护堤护岸林木;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行为。

第二十条【禁止擅自围垦、填堵、覆盖河道】禁止擅自围垦河道。因城市建设确需围垦的,应当报省人民政府批准。

禁止填堵、覆盖河道。因城市建设确需填堵原有河道的沟叉、贮水湖塘洼淀和废除原有防洪围堤的,应当按照管理权限,报城市人民政府批准,并按照规定采取补救措施,所需费用由建设单位承担。

第二十一条【排污监管】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排放工业废水和医疗污水以及其他按照规定应当取得排污许可证方可排放的废水、污水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依法向生态环境部门申领排污许可证,经批准后方可设置入河排污口,并确保达标排放。

现有的入河排污口由生态环境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县(市)区人民政府、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督促排污单位实现达标排放,不能实现达标排放的予以拆除、封堵。

第二十二条【雨污分流改造】公共排水设施未实现雨水、污水分流的,城镇排水主管部门应当制定改造计划,实行雨水、污水分流改造。

自建排水设施未实行雨水、污水分流的,排水单位应当按照城镇排水主管部门规定的期限和要求进行分流改造。

第二十三条【水质监测】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河道断面水质交接责任制。

市生态环境部门应当制定水质监测方案,设置水质监测断面,定期进行监测,并将监测结果向社会公布。

二十四条【环境调水补水】市、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对缺乏生态流量的河道制定调水补水方案并组织实施。

城乡建设部门应当将再生水纳入河道调水补水方案。

第二十五条【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市、县(市)区生态环境部门应当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指导河道沿岸开展科学、无毒害种植养殖;农业农村部门应当会同生态环境部门依法划定渔业禁养区、限养区。

 

第四章  河长制

 

第二十六条【河长设立】本条例所称河长制,是指在相应河道设立河长,由河长对相应河道的管理和保护予以协调、监督,督促政府及有关主管部门履行法定职责、解决河道存在问题的制度。

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分级设立总河长、副总河长和河长,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设立河长。河长名单应当向社会公布。

二十七条【总河长职责】总河长、副总河长组织辖区河湖管理保护工作,并应当做好下列工作:。

(一)协调解决河湖管理保护重大问题,组织对河湖管理范围内突出问题进行依法整治,明确跨行政区域的河湖管理责任,协调上下游、左右岸实行联合防护和管控;

(二)组织辖区内河湖的水资源保护、水域岸线管理、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执法监督等工作;

(三)监督、检查下一级总河长、河长和相关部门履行职责情况,对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和激励问责;

(四)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做好的其他工作。

二十八条【河长职责】市、县(市)区河长应当协调和督促有关部门制定责任水域治理和保护方案,协调和督促解决责任水域治理和保护方案实施中的重大问题,检查督促下一级河长全面履行河长制工作职责。

乡镇、街道河长应当做好责任河道治理和保护具体工作;对责任河道进行日常巡查,对巡查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对需要由上一级河长或者相关部门解决的问题及时向上一级河长报告。

村级河长应当做好向居民、村民开展河湖保护宣传工作,组织订立河湖保护的村规民约,对有关河湖进行日常巡查,劝阻违法行为并向上级报告。

二十九条【河长会议制度】实行河长会议制度。

市、县(市)区、乡镇、街道河长会议分别由本级总河长、副总河长、河长组织召开,其成员单位由有关部门和单位组成。

乡镇、街道河长会议成员单位由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河长会议成员单位的具体职责,由本级河长会议确定。

三十条【河长制办事机构职责】市、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设立河长制办事机构。市、县(市)区河长制办事机构设在本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做好下列工作:

(一)组织实施河长制具体工作;

(二)办理河长会议的日常事务;

(三)落实总河长、副总河长、河长确定的事项;

(四)拟订河长制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考核;

(五)其他与河长制有关的事项。

第三十一条【公示牌】河长制办事机构应当在河长责任区域的显著位置设立公示牌,载明河长姓名、职责范围、河湖概况、管护目标和监督电话等内容,接受社会监督。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损毁河长制公示牌。

三十二条【考核制度】河长制工作考核实行日常评价与年度考核相结合,并应当纳入本级人民政府对有关部门、下一级人民政府年度目标管理绩效考核。考核评价结果的应用,按照国家、省和市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三条【评议制度】实行人大代表评议乡级河长履职工作制度。乡镇人大主席团、街道人大工委应当定期组织各级人大代表,采取代表视察督查、专题询问、履职评议、乡镇人代会满意度测评等方式,对乡级河长履职情况进行监督,督促乡级河长落实护河责任。

第三十条【约谈制度】有关部门未按照本条例规定履行河道管理职责的,由河长制办事机构提请同级河长约谈该部门负责人,或者提请本级人民政府约谈该部门负责人。

河长未履行职责的,由总河长进行约谈,也可以由总河长、上一级河长委托河长制办事机构进行约谈。

约谈人应当督促被约谈人落实整改措施和整改要求,并向社会公开整改情况。

 

第五章  法律责任

 

三十五条【转致规定】违反本条例规定,法律、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六条【法律责任】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清除障碍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逾期不清除或者不采取补救措施的,可以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修建围堤、阻水渠道、阻水道路;

(二)种植阻碍行洪的林木或者高杆作物;

(三)在堤防和护堤地建房、开渠、存放物料、开采地下资源、进行考古发掘以及开展集市贸易活动。

第三十七条【法律责任】违反本条例第十八条规定,在堤防和护堤地放牧、打井、挖窖、葬坟、晒粮,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清除障碍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逾期不清除或者不采取补救措施的,可以处以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八条【法律责任】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规定,未经许可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违法所得,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逾期不恢复原状也不采取其他补救措施的,可以按照下列规定予以处罚:

(一)采砂、取土、淘金,有违法所得的,处以违法所得二倍以下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以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的罚款;

(二)弃置砂石或者淤泥,处以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三)爆破、钻探,处以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四)挖筑鱼塘、在河道滩地存放物料,处以五千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五)在河道滩地开采地下资源、进行考古发掘,处以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九条【法律责任】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擅自围垦河道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可以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既不恢复原状也不采取其他补救措施的,代为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二款规定,填堵或者覆盖河道的,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恢复原状,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可以处以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四十条【法律责任】河长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给予通报批评,造成严重后果的,根据情节轻重,依法给予政务处分:

(一)未按照规定进行巡查的;

(二)对巡查发现的问题未按规定及时处理的;

(三)未如实记录和登记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有关违法行为的投诉举报,或者未按照规定及时处理投诉、举报的;

(四)在工作中弄虚作假的。

第四十一条【法律责任】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在河道管理工作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通报批评,造成严重后果的,根据情节轻重,依法给予政务处分:

(一)未按照规定履行日常监督检查职责的;

(二)未按照规定期限履行处理或者查处职责的;

(三)未落实约谈提出的整改措施和整改要求的;

(四)对河长、河长制办事机构督办事项未依法履行职责的;

(五)其他违反河长制相关规定的行为。

第四十二条【法律责任】市、县(市)区水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河道管理工作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政务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第四十三条【施行日期】本条例自       日起施行。 

更多>> 问卷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