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履职重点 > 监督工作

央媒看合肥|合肥:依法监督民事合同纠纷审判工作 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合肥人大:2021-10-21 08:44稿源: 合肥人大

编者按

    近日,人民网、新华网、人民日报社·人民数字、“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以及中安在线、合肥日报、合肥晚报、江淮晨报和合肥发布等媒体,以《合肥:依法监督民事合同纠纷审判工作 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为题,报道了合肥市人大常委会依法发挥职能作用,助力提升法院民事合同纠纷审判水平的工作实践。


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现场。

汪卫东主持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

 

    民事合同纠纷案件审判工作关乎营商环境、金融秩序和民生权益。近年来,在中共合肥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合肥市人大常委会的有效监督下,全市法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公正司法为主线,攻坚克难,一大批诉前矛盾纠纷得到有效化解,一站式诉讼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采取一系列审判举措强化案件质效监管,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8月23日至24日,合肥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专题听取审议了市中级人民法院关于全市法院民事合同纠纷案件审判工作情况的报告。

 

开展调研交流

助力提升民事合同纠纷审判水平

 

    近年来,全市法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公正司法,不断提升民事合同纠纷专业化审判水平,为打造信用合肥、法治合肥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2021年7月下旬以来,市人大常委会负责同志率常委会组成人员,赴市中院、肥西县、庐江县、庐阳区和包河区开展专项调研,听取了全市两级法院相关工作情况汇报,与两级法院、检察院负责人及部分律师座谈交流,旁听了民事合同纠纷典型案件庭审,征求了市检察院对民事合同纠纷案件检察监督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举行分组会议。

    “加快市、县两级矛盾纠纷综合调处平台建设。建立婚姻家庭、道路交通、劳动争议和物业、医疗、金融纠纷等调解工作室,把专职调解、律师调解和特邀调解有机结合,能调尽调,当判则判。”
    “严格落实立案登记制要求,普遍推行自助立案,全面实行网上立案,应立尽立;创新送达方式,发挥邮寄送达、电子送达和公告送达的作用,提高送达时效。”
    “以‘一次办好’‘一次办结’为目标,打造智慧审判、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防控系统,促进人工智能与一站式多元解纷机制建设的深度融合,提升网上立案、跨域立案、在线调解、在线司法确认、案件分流、监督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倡导新时代‘枫桥经验’,主动融入党委领导的城乡社会治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诉源治理工作新格局。”
    ……
    在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分组审议中,常委会组成人员针对完善多元化解机制、强化诉讼服务规范化建设、提升案件审判质效等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审议意见,为不断提升民事合同纠纷案件审判工作水平建言献策。


发挥监督职能

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近年来,在市人大常委会依法监督下,全市法院紧扣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充分发挥审判职能,围绕营商环境、金融秩序和民生权益,在平等保护、公平效率、风险防范上下功夫,积极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注重平等保护合同主体和中小投资者,立足司法实践,发布15条常见买卖合同法律风险提示,印发买卖合同风险提示单,防范买卖合同履行法律风险。市中院牵头优化营商环境“执行合同”“办理破产”“保护中小投资者”一级指标,出台《关于充分发挥司法职能作用服务民营经济发展的实施办法》等司法文件,维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

市人大常委会调研全市法院民事合同纠纷案件审判情况。


    在规范金融秩序方面,2018年至今年上半年,全市法院共审结借款合同纠纷97574件、融资租赁合同纠纷2478件。依法规范金融机构在借贷中收取承诺费、咨询费或者购买理财产品等行为,防止变相提高融资成本。坚决打击职业放贷人,依法对民间借贷非法高额利息不予支持,规范引导民间融资行为。加强与银行证券等监管部门合作,发挥司法裁判规范指引作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在保护民生权益方面,全市法院践行司法为民,依法审结与就业相关的劳务合同纠纷11989件、劳动争议纠纷15211件,维护新型用工关系,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依法审结与居民生活相关的物业服务合同纠纷25101件,化解物业管理突出问题,推动住宅小区文明建设。
    在依法监督、开展调研交流活动时,常委会组成人员对法院民事合同纠纷审判工作取得的成就表示充分肯定,同时强调,要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牢固树立司法为民理念,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就法院下一步如何开展好民事合同纠纷审判工作,常委会组成人员强调,法院要进一步适应新形势下人民群众多元化司法需求,深化理念创新,提升保障能力,推进重点领域诉源治理机制,加强司法作风建设,全面提升审判质效。

 

创新工作机制

提升民事合同纠纷化解质效

 

    近年来,全市各级法院全面贯彻落实《安徽省多元化解纠纷促进条例》,加强诉前调解、仲裁、公证等与诉讼的有机衔接,一站式多元解纠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市中院与市工商联、市司法局联合组建合肥市总商会人民调解委员会,在法院设立商会调解工作站。庐阳法院成立安徽首家“一带一路”国际商事调解机构,为市场主体提供高效便捷司法服务。深化“互联网+多元调解”,全市842名调解员及140个调解组织入驻人民法院调解平台,在线调解民事合同纠纷案件。
    作为全国18家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试点法院之一,市中院着力推进案件繁简分流、轻重分离、快慢分道。全市法院组建快审速裁团队37个,运用小额速裁、简易程序等高效化解民事合同纠纷,缩短审理周期。针对金融借款纠纷、物业服务合同纠纷、融资租赁合同纠纷等批量系列案件,肥西县、庐阳区等法院推广要素式审判方式,蜀山区法院率先上线要素式审判系统,推行表格式、令状式文书,促进简案快审。滨湖法庭主动对接金融后台基地和总部经济建设,推动金融机构与法院信息数据互通,实现金融案件类案批量集中办理。

全市法院深入推进法官进网格。

    聚焦诉源治理,全市法院深入推进“无案村(社区)”建设,开展“法官进网格”活动,594名法官和法官助理下沉社区,深入企业,开展合规审查、法律风险防范辅导、《民法典》宣讲,提供嵌入式法律服务,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法治水平。

 

加强诉源治理

有效推进民事合同纠纷审判工作

 

    8月24日,在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分组审议中,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就加强民事合同审判工作提出意见建议,指出要进一步加强诉源治理、多元解纠和法治宣传工作力度,持续深入推进《民法典》学习宣传,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要在各级党委的统一领导下,继续完善多元化解机制,加快市、县两级矛盾纠纷综合调处平台建设,整合社会资源,综合运用调解、仲裁、诉讼等方式手段,形成多方参与、多元共治、多点联动的诉前解纷机制;要继续提高案件审理质效,进一步突出案件庭审中心地位,落实“繁简分流”和速裁工作制度;要继续健全工作保障机制,进一步落实员额法官动态管理规定,加强智慧诉讼服务建设,完善社会化服务机制;要继续加强审判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民事审判队伍政治建设,提升民事法官审判工作能力,加强勤政廉政建设。

开展《民法典》宣传工作。

    市中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市法院将在市人大的监督指导和大力支持下,继续推进民事合同纠纷审判工作,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同时,借鉴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民事执行联动工作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加强民事审判工作,在诉源治理、“府院联动”机制、审判队伍建设等方面继续走在前列。
    市人大常委会将进一步推进诉源治理工作,从源头上解决民事合同纠纷的发生。针对新类型案件,要坚持府院联动、多部门联动,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相统一,切实保障群众合法权益。下一步,市人大常委会将继续依法履职,积极提出意见建议,切实帮助法院解决民事合同纠纷审判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合肥勇当“两个开路先锋”,加快实现“五高”,聚力建设“七城”贡献人大力量。

 

(任达、周勇)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