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履职重点 > 监督工作

央媒看合肥|依法助推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驶入“快车道”

合肥人大:2022-07-08 15:59稿源: 合肥人大

 


编者按
    近日,央广网、人民日报社•人民数字、“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中安在线、合肥日报、合肥晚报、江淮晨报、合肥发布等媒体,以《依法助推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驶入“快车道”》为题,报道了市人大常委会发挥人大职能作用,推动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工作实践。


    6月27日,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听取并审议了合肥市人民政府关于我市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情况的报告。

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现场

汪卫东讲话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合肥将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坚持高端引领、龙头带动,着力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取得明显成效。下一步,合肥将深入贯彻落实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国家战略,立足全市科技和产业基础,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完善保障机制,加快项目建设,推动全市新能源汽车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努力把合肥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之都。

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活力迸发

    6月30日,迎着清晨的曙光,比亚迪合肥基地第一辆整车在长丰县下塘镇下线。这标志着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迈出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一步。

  近年来,在全国各地竞相发展的大格局中,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快速增长。

  2021年,全市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聚上下游规上企业305户,实现营收破千亿。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10万辆,达14.5万辆,占全省比重为57.5%,同比增长1.5倍。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22年工作要点和监督工作计划,今年5月至6月,市人大常委会主要负责同志率市人大常委会相关工作机构、市政府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组成调研组,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开展专题调研。

  市人大常委会调研组了解到,随着蔚来、大众安徽、比亚迪为代表的整车生产龙头企业项目入驻合肥,核心零部件企业向合肥聚集,产品越来越丰富、核心技术越来越成熟、消费者接受度越来越高,更有智能互联网的加持,为合肥新能源汽车产业注入了新活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过程中,合肥抢抓机遇,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独占一席,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报告显示,合肥拥有江淮、蔚来、大众、比亚迪、长安、安凯等整车企业和国轩高科、华霆动力、巨一动力等一批产业链龙头企业,覆盖乘用车、商用车以及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零部件,形成了涵盖整车、关键零部件、应用、配套的完整产业链。

  在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快速崛起的过程中,既有以江淮、比亚迪、长安等为代表的传统车企扮演重要推动力,也有以蔚来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注入强劲力量,各类车企多点开花、齐头并进。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标配,全市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也在提速。截至2022年5月,全市已累计建成各类充电设施6.4万个:其中公共充电站860座,公共充电设施1.37万个,配建充电设施4.9万个;公交专用充电设施0.12万个。车桩比约1.24:1,高于全国平均值2.95:1,建设规模及车桩比均位于全国前列。初步形成了市区2公里充电服务圈,日均可服务约15万辆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

江淮蔚来生产基地自动化生产线。

6月30日,比亚迪合肥基地整车下线活动在长丰县下塘镇举行。

布局在合肥路边的充电桩。

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近年来,合肥市推动“科创+产业”和弦共振,打造“双链协同”发展体系,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及电池、电机、电控、智能网联等关键领域技术不断突破。2021年,规上新能源汽车产业研发费用22.97亿元,研发投入强度2.4%。推动企业与高校院所协同合作,创建省级以上创新平台49个。

  “研发投入强度有待进一步提升。”在6月27日的分组审议中,有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有关部门要不断优化财政科技创新资金投入结构,有效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同时,突出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加强企业的参与度、话语权,增强企业创新主体意识,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当天,有关创新资源聚集的这一话题也引发了大家热议。

  “既要充分发挥合肥科技创新资源优势,更要高度重视人才的培育和引进。”

  “应统筹推进各类创新服务平台共建共享,加大智能网联汽车第三方公共服务平台支持力度,提高技术研发、安全监管、准入认证、标准体系建设等公共服务支撑能力。”

  “要做好本地产业人才发展规划编制,通过发挥政策导向集聚创新人才。”

  “建立健全适应新能源汽车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机制,推进产学研深度合作,为产业链发展注入更多人才活力。”

  ……

  会议期间,常委会组成人员还针对关键技术创新等方面进行审议。大家认为要推动核心技术突破,紧盯新能源汽车产业相关领域,重点突破整车集成、智能网联、“三电”、氢燃料制储运、车身轻量化及前瞻性技术,促进互联网、软件等企业和整车制造企业的深度融合。此外,建议加大知识产权转化和保护力度,充分发挥中国(合肥)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作用,高效运用知识产权形成产业竞争力。

汪卫东率调研组开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情况专题调研。

市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为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建言献策。

打造智能网联技术“合肥样板”

    根据报告,全市将坚持引培并举,构建核心技术突破、产业配套合理、应用示范推广、标准体系完善的发展格局,力争到2025年,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之都,跻身全国汽车制造业第一梯队。

  报告显示,今后要围绕全市现有整车及产业链重点企业,建立汽车产业招商信息共享平台,推进市场化招商、园区招商合作。充分发挥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大众安徽供应商园区、长丰比亚迪基地等平台载体作用,常态化赴汽车零部件企业集聚地招商,不断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支持经开区新能源汽车集群争创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包河区智能网联、高新区汽车芯片、庐江锂电池材料等特色集群发展。

  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畅通稳定,关系到上下游企业的韧性发展。

  下一步,全市将狠抓产业链上下游供需对接,组织企业统一协商、批量采购,增强芯片、原材料、元器件采购议价能力。定期召开产需对接会,鼓励本地“芯-屏-车”企业结成稳定合作关系,支持龙头企业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制订,抢夺产业发展话语权。继续鼓励智能网联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修订完善道路测试管理细则2.0版,加强L4级自动驾驶和车路融合技术示范,开展商业化运营试点,在环卫、观光、路测等方面再开通一批应用场景,打造智能网联技术“合肥样板”。

  在加快人才引育方面,定期举办“全球云聘会”、汽车人才专场会,加快引进行业领军人才、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鼓励在肥高校院所开设新能源汽车专业课程,培养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换电”试点方面,培育蔚来、奥动、泽清等国内知名换电企业,力争尽快形成10分钟换电服务圈。“双智”试点方面,加快布局一批5G通信基站,实施城市道路、交通标识智能化改造,打造合肥港、合肥南站、骆岗公园、下塘镇等智能网联应用项目,开放城市道路500公里以上。

融捷锂电池材料项目落户合肥,图为融捷锂业科技有限公司厂区(企业供图)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