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履职重点 > 监督工作

央媒看合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共享湿地绿意空间

合肥人大:2023-09-22 17:02稿源: 合肥人大


编者按

    近日,人民日报社•人民数字、“学习强国”学习平台、中安在线、合肥日报、合肥晚报、江淮晨报、合肥在线等,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共享湿地绿意空间》为题,报道了合肥市人大常委会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合肥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环巢湖十大湿地保护的决定》执法检查,用法治力量推动湿地保护工作高质量开展的工作实践。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共享湿地绿意空间

——从执法检查报告看合肥市湿地保护成效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合肥考察时,对巢湖治理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巢湖是安徽人民的宝贝,是合肥最美丽动人的地方。一定要把巢湖治理好,把生态湿地保护好,让巢湖成为合肥最好的名片。”

  合肥市人大常委会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及省委、市委工作要求,坚持立法先行,依法监督,发挥代表作用,为推动湿地保护工作高质量开展、打造巢湖这张合肥最好名片作出人大贡献。

  今年5月,合肥市人大常委会启动《中华人民共和国湿地保护法》《合肥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环巢湖十大湿地保护的决定》(以下简称“一法一决定”)执法检查,用法治力量推动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6月28日,合肥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听取审议湿地保护“一法一决定”执法检查报告。

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现场

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汪卫东讲话

  报告显示,合肥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湿地保护成效显著——获评国际湿地城市、环巢湖十大湿地全面建成、合肥庐阳董铺国家湿地公园等一批国家湿地公园陆续建立……合肥书写了一份亮眼的“绿色成绩单”,让市民享受到更多“绿色福利”。

法治推动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

    合肥南望长江,北依淮河,怀抱巢湖,水系发达,湿地资源丰富。

  2018年,合肥按照流域规划、系统治理理念,围绕水系、水质、水量等湿地保护的核心问题,以十五里河、南淝河等37条主要入湖河流、河口及滩涂湿地为重点,规划建设十八联圩等十大湿地,总面积100平方公里,充分发挥湿地“过滤器”功能,增强湿地聚合效应、生态效益,着力构建环湖生态屏障,打造国内领先的环湖泊湿地群。

肥东县长临河镇十八联圩美景

    2019年7月,就在环巢湖十大湿地建设如火如荼推进时,合肥启动申报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工作。也是在这一年,合肥市人大常委会紧跟市委决策部署,首开保护湿地立法先河,出台《合肥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环巢湖十大湿地保护的决定》,为环巢湖湿地保护修复提供了法治保障。

  决定明确保护范围、禁止行为、工作机制等10个方面内容,对肥东十八联圩、肥西三河、巢湖半岛等十大湿地实施依法保护,划定约100平方公里保护范围,确保其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决定的出台,有力推进环巢湖湿地建设和巢湖综合治理。

  治湖先治河,维护水安全、改善水环境、修复水生态,才能更好地保护环巢湖湿地。决定出台第二年,合肥市人大常委会再次为促进湿地保护工作立法,制定实施《合肥市河道管理条例》。条例从河道管理体制、河道整治管理、河道保护、河长制等方面推动河道科学治理、依法管理。条例的出台,不仅有助于理顺河道管理和保护体制,更在深层次上推动巢湖流域生态系统治理,促进湿地生态明显改善。

  此后,巢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成为合肥市人大常委会重点监督调研课题。实地调研,听取工作情况汇报,邀请农业专家参加座谈交流……今年4月,合肥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强合肥市巢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的决定》,织密法网,切实加强巢湖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保护和改善巢湖水环境。

  回顾立法脉络,可以发现合肥市人大常委会推动湿地保护步履之坚、决心之大。一系列良法的出台,使合肥湿地保护修复工作有法可依。执法检查报告显示:“一法一决定”实施以来,合肥湿地保护工作取得积极成效。

  自启动建设肥西三河首个国家湿地公园,近年来先后建设国家湿地公园5处,建设省级湿地公园3处;2022年6月,合肥入选“国际湿地城市”,成为全球43个“国际湿地城市”之一;2022年7月,肥东十八联圩生态湿地完成三期工程建设并投入使用,标志着总面积100平方公里、累计投资近60亿元的环巢湖十大湿地全面建成……

  这些是合肥市贯彻落实湿地保护法、依法提升湿地保护工作成效的生动缩影。数据显示:合肥全市湿地资源总面积337.5万亩,约占全省湿地面积14%,湿地保护率达76%,居全省第一。

力促湿地综合效益不断彰显

    今年4月,合肥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听取审议全市2022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及巢湖综合治理进展情况的报告。在这份报告中,“合肥最好的名片”——巢湖被多次提及。常委会组成人员纷纷建言献策,提出审议建议。一言一语,字字句句,饱含合肥市人大常委会助力巢湖综合治理、推动湿地修复保护工作的殷殷关切。

  事实上,近年来,合肥市人大常委会坚持每年听取审议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及巢湖综合治理进展情况的报告。在合肥市人大常委会有力监督下,合肥湿地保护工作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保护修复加快推进、执法监管深入开展,湿地保护格局不断完善,湿地综合效益不断彰显。

  来到巢湖岸边,八百里巢湖碧波粼粼、鸟翔鱼跃、青山环抱,环湖大道绿意盎然,十大湿地犹如一条翡翠项链镶嵌在巢湖之滨,呈现出一幅色彩斑斓、意蕴万千生态画卷。

  建成投入使用的肥东十八联圩湿地是一处“水下有草、水中有鱼、水上有鸟”的大型近自然人工湿地,已被打造成“洪水之库、巢湖之肾、百鸟之巢”。通过近一年的运行,该处湿地净化水质和生物多样性恢复等功能稳定发挥。十八联圩湿地等环巢湖湿地串珠成链,筑牢巢湖水安全、水生态重要屏障,巢湖水质明显改善,环湖区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流域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稳步提升,湿地生态效益逐步显现。

  湿地生态环境好不好,鸟儿用翅膀投票。2022年度调查显示,巢湖沿岸有记录的鸟类达358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9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50种。东方白鹳、青头潜鸭、黄胸鹀等珍稀濒危鸟类在巢湖湿地,由“稀客、过客”变为“常客、住客”,巢湖已然成为“鸟类天堂”。此外,有记录的植物数量由2013年211种升至2022年656种,生物多样性显著恢复。

巢湖半岛国家湿地公园内,成群的白骨顶正在觅食

  科普宣教是生态湿地的自然优势,也是湿地公园的重要功能。作为国际湿地城市,合肥持续开展丰富多彩的湿地科普宣教活动。三河国家湿地公园设有宣教馆、湿地观赏平台和科研学校,科普宣教形式多样,让市民在互动中体验湿地文化。

  近年来,合肥发挥湿地科普教育功能,开展自然教育和生态体验活动,全市建成10个湿地科普宣教馆,其中3个获批全国自然教育基地,常态化开展“湿地及生物多样性巡展”“湿地志愿服务行”“公民科学活动”“湿地与城市论坛”“巢湖观鸟节”“最美湿地摄影大赛”等品牌活动,通过实地参观,沉浸式体验,激发市民参与和保护湿地积极性。

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新高地

    每逢节假日,肥西三河、巢湖湖滨等湿地空间,都会迎来大批前来游玩的市民,三三两两,徜徉自然山水间,享受大自然带来的美好馈赠,获得感、幸福感大幅提升。

  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离不开广大人大代表的智慧和努力。

在巢湖岸边的一片草地上,很多市民搭帐篷,享受悠闲时光 

    加强巢湖综合治理、推进湿地保护修复工作一直是代表们提出议案建议的主要关注点。合肥市十七届人大第二次会议期间,来自瑶海区代表团的李芳代表提出“关于在湿地修复过程中关注生物多样性的建议”。“在湿地建设、修复、提升工作中维持现有湿地的原真性,不改变湿地的现状,尽量选择本土的耐湿草种和树种。”李芳说,在湿地修复与提升同时,在环巢湖建立候鸟救护站,积极开展环湖生态环境保护和候鸟巡护救助,携手打造和谐、美丽、发展的“候鸟生命线”。

  保护湿地理念也落到了人大代表的实际行动中。“一法一决定”实施以来,全市各级人大代表纷纷来到巢湖岸边、湿地公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和专业特长,为促进“一法一决定”落地见效、促进湿地修复保护提出一系列极具建设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建议,为相关部门工作提供参考,让“绿色梦想”不断照进现实。

  在市人大代表刘泽看来,湿地科普教育作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至关重要。“要让更多人积累更多湿地知识,意识到湿地的重要功能和保护湿地的意义。”近年来,刘泽一直在呼吁,湿地保护宣传要从娃娃抓起,以更务实举措唤醒市民的“生态知觉”。令人欣慰的是,刘泽的呼吁正在逐渐变成现实。

  进入暑期以来,合肥肥东管湾湿地公园连续开展体验湿地活动,邀请小朋友走进湿地。活动不仅为大家科普公园内水生植物、自然环境等知识,还设有亲身体验和互动环节,让大家在探秘湿地植被的同时,感受湿地的魅力。管湾湿地公园相关负责人介绍,在节假日,他们都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邀请市民走进湿地、亲近自然。

  “城市的湿地不只是一个生态景观,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健康系统。”每逢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巢湖综合治理进展情况,刘泽积极建言献策,“要统筹湿地保护与利用,让市民共享湿地绿意空间。”

  近年来,合肥因地制宜开展湿地利用,探索湿地+生态休闲体验,在守住环保、安全底线前提下,适当布置休憩桌椅、生态厕所等便民设施,完善相关基础设施,以点带面,为群众提供更多生态服务空间和产品。越来越多的市民走近湿地、体验湿地,享受湿地带来的生态红利。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