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一年,合肥法治政府建设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2月27日,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听取审议市政府关于2024年法治政府建设情况报告。报告显示,我市法治政府建设亮点频现,中央依法治国办对我市依法推动信访积案化解、全国首创行政处罚案件群众公议制等特色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制度体系不断完善
2024年,合肥市在良法善治上出实招,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完备。这一年,市人大常委会不断完善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立法,并更加注重立法质量与社会效应,践行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理念,为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为破解城区停车供给不足、管理难度较大等问题,制定《合肥市机动车公共停车场条例》,规范交通秩序,改善交通环境。制定《合肥市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条例》,坚持因地制宜、共建共享,在规划建设、改造更新、维护管理等方面作出制度安排。认真落实噪声污染防治法要求,修改《合肥市噪声污染防治条例》,对建筑施工、室内装修、交通运输、工业生产等噪声治理作出明确规范……一系列法规的出台,有力助推了城市高效能治理。
在新兴产业立法上,合肥出台全省首部知识产权保护与促进条例、智能网联汽车应用促进条例,为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报告显示,合肥市推动构建“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2024年全年共制定修改地方性法规5部、出台政府规章4部。
“通过地方性法规,明晰政府及有关部门职责,强化监督管理,进一步约束和规范政府的行政行为。”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在高质量立法的同时,积极开展备案审查工作,坚持问题导向,加大审查纠错力度,同时常态化开展法规清理工作,助力法治政府建设。
“政策+服务”优化营商环境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报告对此给予了关注。
2024年1月1日,《合肥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正式施行。《条例》结合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实际,以立法形式固化营商环境改革实践的经验做法,标志着全市营商环境进入全面法治化的新阶段。
报告指出,2024年,合肥聚焦完善营商环境制度体系,夯实营商环境法治根基。成立首家“知识产权投行”商业模式知识产权产业运营中心,全省首批数据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落地合肥。开展市域国家级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规范化建设试点工作,全年办理案件数量位居全省前列。
在为企服务上,简化办事流程,提升服务效率。聚焦“关键小事”,20个“高效办成一件事”事项全面上线。试点“免申即办”微改革,企业简易变更事项办结时限进一步缩短,30份变更证明材料全部减免。全面推广数字化电子发票,覆盖率和纯电率均位列全省第1。
为更好呵护各类市场主体,合肥聚焦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坚决清理和废除妨碍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做法。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开展工程建设招标投标领域腐败问题专项整治、深入推进“综合查一次”,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全面清查涉企违规收费行为……
合肥以法治手段持续优化市场生态,营商环境的法治化水平不断跃升,有力推动了法治政府建设与营商环境提升之间的良性互动。
依法行政扎实推进
2024年,合肥市坚持把依法行政作为法治建设的重中之重,全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提速提质提效。
合肥经开区市场监管局在处理一起投诉举报中发现某超市销售的商品存在商品条码不合规的情况,经调查了解,该商品条码由产品生产厂家印制,超市对商品条码不合规的情况不知情。考虑到该超市已履行进货查验义务,系首次违法,依据行政处罚法相关规定不予行政处罚。
报告显示:合肥全面落实轻微违法行为依法不予行政处罚清单制度,在18个执法领域明确免罚事项592项,免罚金额达1.7亿元。同时,建立涉企行政执法案件经济影响评估制度,获评全省群众和企业最满意的十大“法治为民办实事”项目。建立行政处罚“三书同达”工作机制;在全省率先成立市政府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局;聘请各级人大代表担任市政府执法监督员、群众公议员、法治督察员,推动人大监督全面覆盖法治建设。
行政复议是法治政府建设的重要保障。合肥市发挥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主渠道作用,开展规范行政执法有效降低败诉率专项行动,全市行政机关诉讼败诉率下降至9.7%。建立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不出庭审批机制,全市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率保持100%。
法治,是一种全民自觉的生活方式。近年来,合肥不断探索社会解纷的创新途径,架起调解纠纷“连心桥”,让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成为全社会的共同理念。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广泛建立市、县、乡三级“一站式”矛调中心,拓展医患、道路交通等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打造“和合解纷”多元化解品牌,全年成功调解纠纷94378件。
中央依法治国办下沉合肥开展专项督察,对合肥市依法推动信访积案化解、全国首创行政处罚案件群众公议制等特色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监督提升工作质效
法治政府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市人大常委会聚焦法治建设开展监督,不断强化对重点部门、重点工作的监督指导,突出监督重点,通过听取工作情况报告、专题调研等,提出有针对性、可行性意见建议,助推建设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
2024年,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审议6名市“一府两院”相关负责人履职情况报告,开展满意度测评,促进公职人员勤勉尽职、依法用权。首次听取审议8个市政府工作部门普法责任制实施情况报告,开展满意度测评,就完善宣传机制、创新工作方式等提出建议。
为加强行政审判工作,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审议合肥市中院行政审判工作情况报告,促进有关部门强化诉源治理,提升审判质效。听取审议市检察院民事检察工作情况报告,推动完善工作机制、加强队伍建设,更好维护群众合法权益。
市人大常委会还通过开展执法检查,有效监督政府行政行为,确保法治建设落到实处。2024年,常委会开展农业法等执法检查,燃放烟花爆竹、电动自行车安全管理等法规专题调研,提出有针对性、可行性的意见和建议,进一步规范权力的运行,提高行政执法能力。
在开展专项监督和专题调研的同时,市人大常委会持续举办“宪法宣传周”“江淮普法合肥行”等活动,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2月27日,在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上,对报告进行了分组审议,常委会组成人员在充分肯定我市法治政府建设成效的同时,指出要着眼长远、补齐短板、开拓创新,推动新时代法治政府建设再上新台阶。
“行政机关主要负责人出庭率仍然需要进一步提高,‘出庭不出声’的问题要化解。”“提升复议应诉质效,行政复议败诉量还有进一步下降的空间。”“整合法律服务热线体系,选取有相关工作经验的人员担任接线员,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法律服务。”“增强对合肥市地方性法规的宣传力度,增强普法宣传的针对性,杜绝形式主义。”……常委会组成人员围绕报告展开热烈讨论,以人大监督之力推动法治政府建设行稳致远。
市人大常委会将继续通过人事任免、专项监督、执法检查等方式,加大对法治政府建设的监督力度,助推建设人民满意的法治政府,为合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