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丰县陶楼镇一处光伏农业基地,棚顶的光伏电板在阳光照射下正源源不断地产生绿色电能;位于蜀山经开区“中国环境谷”内的一家公司,技术人员正在组装光谱分析仪器设备,后者被广泛应用于环保领域,为守护蓝天碧水注入“硬核”力量……一幅绿色发展的美丽画卷在合肥大地上徐徐铺展。
2024年,合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创建零碳产业园区3家,新增国家级绿色园区1家、绿色工厂9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6家……天更蓝了,水更绿了,空气更清新了。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25年工作要点和监督工作计划安排,近日,市人大常委会开展“庐州环保世纪行”活动,围绕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组织媒体集中采访。
打造绿色低碳创新应用场景
来到长丰县陶楼镇光伏农业基地,集装箱上放置的盆栽蔬菜长势喜人,箱中鲫鱼游来游去,而顶棚安装的光伏板正源源不断地提供电能。
据了解,陶楼镇光伏农业项目是长丰县与皖能集团及中国科大团队合作建设,项目利用“匀光互补”与“智能补光”技术专利,形成了“棚顶光伏+中间种植+底部养殖”的新模式。项目充分利用农耕地空间,低成本推广光伏绿电,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项目负责人许晓军算了一笔账,棚顶铺设680kW光伏板,年发电量约70万度,棚内年产草莓约2000斤、年产鱼约15万斤,走出了低碳化、智慧化、数字化农业探索的新路径。
采访组的脚步从农村来到城市。在蜀山经开区“中国环境谷”,安徽岑锋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正在组装测试激光光谱监测设备,这些设备广泛应用于环保、气象及工业等领域。该公司依托中国科学院和环境研究院两大平台,致力于提供应用于生态环境监测等领域的系列产品及解决方案。其中大气污染智能监测系统、节能减排优化控制系统等,打破国外厂商高端光谱分析仪器垄断,解决了国家“双碳”战略气体分析仪器的重大市场需求。
安徽岑锋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国环境谷”内聚集在环境产业链条上的众多企业之一。经过几年的发展,“中国环境谷”构建了“环境高技术研发-核心零部件生产-环保装备制造-环境治理、环保工程及环保服务”的全产业链框架体系,集聚环境领域重点企业430余家,成为合肥城区首个突破500亿元规模的战新产业集群,为守护蓝天碧水注入“硬核”力量。
入选“安徽省十大低碳应用场景”的长丰县下塘镇皖能综合能源港梧桐大道站,集“油、气、充电、换电、加氢”等多种服务为一体,每日最大加氢能力为1000公斤,可为约80台氢能公交车提供补氢服务,充电区每日可为500台左右新能源车辆提供充电服务,项目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约16647吨。
位于蜀山区的安徽省建筑科学研究设计院建筑检测大厦采用多种绿色低碳生态技术,可实现年减碳量474吨……
跑出绿色低碳发展“加速度”
今年4月,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听取审议了全市2024年度环境状况和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及巢湖综合治理进展情况的报告。
报告显示,2024年,合肥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构建碳达峰“1+N”政策体系,发布全省首个“碳普惠”应用平台。严格项目准入门槛,“十四五”以来无新批“两高”项目、用煤项目。做大做强节能环保产业链,2024年实现产值465.8亿元,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有效投资达50亿元。创建零碳产业园区3家,新增国家级绿色园区1家、绿色工厂9家、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6家。新开工装配式建筑面积1147万平方米,绿色建筑竣工面积超2500万平方米。新增新能源装机规模120万千瓦,分布式光伏装机规模稳居省会城市首位,万元GDP能耗水平全国领先、用水量为全国平均水平一半。
在听取审议报告后,市人大常委会指出,要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压实环境保护政治责任,加强污染防治攻坚,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目前,报告审议意见已交市政府研究处理。
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将以“双碳”工作为引领,继续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打好能耗双控收官战,确保完成“十四五”目标任务;夯实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工作基础,深化碳达峰试点、零碳园区试点等建设;落实“两新”政策,持续推动重点领域绿色转型,倡导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为美丽合肥建设贡献人大力量
近年来,合肥市人大常委会紧扣党中央及省委、市委关于打赢蓝天保卫战的决策部署,切实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职责,主动担当作为,不仅立法、监督工作同步推进,而且充分发挥代表作用,用法治力量守护绿水青山,在加快推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方面迈出坚实步伐。
在制定合肥市机动车公共停车场条例上,坚持将倡导公众绿色出行写入条文之中,通过立法加强宣传和引导,鼓励市民减少用车,选择公共交通方式出行……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先后出台、修订《合肥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合肥市水环境保护条例》等多部法规,让环境保护工作在法治化轨道上运转。
开展环境保护“一法一条例”执法检查,紧扣法律、条例重点内容,紧密结合实际,重点检查污染防治制度、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措施等方面的落实情况。连续多年听取审议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及巢湖综合治理情况报告,助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促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效。
人大代表是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市十七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市人大代表陈玲丽提出“关于降低新能源汽车服务成本,助力绿色出行的建议”,相关部门积极办理,围绕强化收费监管、规划行业自律等方面推进工作。在今年省两会上,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合肥市代表团代表何轶鸥呼吁省市相关部门引导制定全省范围内的“绿碳积分”实施方案,推动形成全民推广“绿碳积分”、全社会参与绿色发展的良好氛围。
近年来,全市各级人大代表聚焦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深入推进环境污染防治、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等方面,履行法定职责,认真建言献策,为美丽合肥建设贡献代表力量。
“庐州环保世纪行”活动是合肥市人大常委会探索创新的一种监督模式,有效回应了群众对环境保护的关切。今年活动的主题是“聚焦绿色低碳发展,建设美丽合肥”,旨在营造全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共同建设美丽合肥的良好氛围,增强践行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让绿色成为合肥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下一步,市人大常委会将围绕中心大局,依法履职尽责,助力打造绿色新动能,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