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履职重点 > 立法工作

为古树名木健康生长提供法治土壤

合肥人大:2025-11-07 14:34稿源: 合肥人大

古树名木是极其珍贵的自然历史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生态等价值,被誉为“绿色的国宝”“有生命的文物”。分布在合肥大地上的2710株古树名木,似点缀在绿水青山美丽画卷上的璀璨明珠。

8月27日,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八次会议表决通过《合肥市古树名木保护条例》。9月18日,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批准,条例将于2025年12月1日起施行。条例立足合肥市实际,对保护措施、传承利用等方面作出规定,填补了合肥市古树名木保护领域的法规空白,为古树名木的健康生长提供肥沃的法治土壤。

填补立法空白

合肥市现有古树名木2710株,其中名木12株,一级古树10株,二级古树55株,三级古树2633株,古树名木资源较为丰富。

近年来,合肥加强古树名木保护,用心用情守护绿色遗产。在古树名木保护工作中,形成了“全面普查、定期巡查、专家会诊、科学修复、智慧管理”的体系,积累了一些有效做法。但在实践中,还存在着养护责任不够明晰、古树后备资源保护力度不够强、古树名木资金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影响古树名木正常生长和破坏其生长环境的行为时有发生。

合肥市在古树名木保护工作中形成的好的做法和经验需要通过立法固化提升,存在的问题需要通过立法形式予以解决。市人大常委会农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2025年国务院出台《古树名木保护条例》,首次以行政法规的形式明确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工作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制定一部具有合肥特色的地方性法规尤为迫切,通过地方立法对相关规定进一步细化,增强可操作性,进一步推动古树名木保护工作法治化、规范化。”

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古树名木保护,将《合肥市古树名木保护条例》的制定列入今年立法实施类项目。为做好条例起草工作,成立调研组深入肥东县、庐江县、巢湖市等地开展立法调研,了解古树名木保护工作的主要做法及成效、存在问题,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

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二十八次会议对条例进行了审议,常委会组成人员围绕条例修改完善展开热烈讨论,建言献策,确保条例“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大家认为,条例充分吸取各方意见,进一步明确基本原则和部门责任,对专业养护、宣传引导、文化传承等作了补充和完善,为推动古树名木保护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聚焦保护难题

条例共二十二条,为小切口立法,不设章节,对古树名木和古树后备资源普查与认定、保护与管理等方面作出规定。

条例明确古树名木保护范围及禁止性行为。条例规定,古树名木保护范围不小于树冠垂直投影以及外延五米;古树后备资源保护范围不小于树冠垂直投影以及外延三米;古树群保护范围不小于其边缘植株树冠外侧垂直投影以及外延五米连线范围。在古树名木和古树后备资源保护范围内不得有铺设非通透性硬化地面、使用明火、堆放重物、倾倒易燃易爆物品或者有毒有害物质等损害古树名木、古树后备资源及其生长环境的行为。

条例对强化保护设施提出了具体明确要求。条例规定,古树名木保护主管部门应当设立古树名木、古树后备资源、古树群保护标志,根据实际需要设置固定支撑架、防护围栏、避雷装置、视频监控、智慧感知终端等保护设施以及必要的安全警示标识,并做好日常维护管理。

条例强化了项目避让。条例明确,建设项目实施,应当避开古树名木和古树后备资源保护范围。因特殊情况不能避开,确需在古树名木和古树后备资源保护范围内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应当在施工前报告古树名木保护主管部门,并制定保护方案,在主管部门指导、监督下按照保护方案进行施工,减轻对古树名木和古树后备资源及其生长环境的损害。

条例还明确了日常养护和专业养护责任。条例规定,日常养护责任人应当按照协议和有关技术规范履行养护责任,做好日常巡护、补水与排水、设施维护、应急排险等养护工作。对于濒危的古树名木应当采取措施及时抢救,对于长势衰弱的应当有计划地开展复壮工作。

注重传承利用

为进一步提升古树名木保护意识,条例对古树名木保护的相关宣传教育作出规定,明确了在全社会营造人人爱护古树名木的良好氛围等相关内容。条例要求,古树名木保护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运用各类媒体加强宣传,增强社会各界保护古树名木的自觉性,传承古树名木文化。

为合理利用古树名木资源,充分挖掘和利用古树的价值,条例更加注重古树名木的社会属性、文化属性,要求在坚持保护优先的前提下,进一步充实合理开发、利用古树名木的历史、文化、科研价值等相关内容。

条例规定,古树名木保护主管部门应当采取措施,支持挖掘古树名木和古树后备资源的历史、文化、生态、科研价值。鼓励科研机构、高校院所、重点文物保护管理机构或者管理使用单位等合理利用古树名木和古树后备资源开展科学研究和历史文化价值研究。鼓励做好古树名木的保护与展示,建设古树名木公园、古树名木村庄、古树名木社区等,发展生态旅游、开展科普教育。

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有关部门要深入开展普法宣传,及时出台配套措施,确保法规有效实施。下一步,市人大常委会将加强与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联系,深入了解条例贯彻落实情况,督促各部门加强条例宣传解读,确保条例落地见效。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