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装配式建筑促进建筑业转型升级

合肥人大:2017-03-07 16:22

高君

    一、 发展装配式建筑是中央的重要决策部署

今年2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对装配式建筑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意见》指出,大力推广装配式建筑,减少建筑垃圾和扬尘污染,缩短建造工期,提升工程质量。制定装配式建筑设计、施工和验收规范。完善部品部件标准,实现建筑部品部件工厂化生产。鼓励建筑企业装配式施工,现场装配。建设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9 14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要按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钢结构、混凝土等装配式建筑,具有发展节能环保新产业、提高建筑安全水平、推动化解过剩产能等一举多得之效。930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指导意见》,更是全面系统地指明了推进装配式建筑的目标、任务和措施。今年1129日,安徽省委十届二次全会通过的《安徽省五大发展行动计划》提出,大力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到2020年装配式建筑产业链基本形成。

合肥市为进一步推进建筑产业化发展,加快传统建筑业转型升级,打造建筑产业化千亿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早在2014年就出台了推进装配式建筑的相关文件(合政秘〔2014163)。在目标任务中明确要求,广泛应用装配式建筑技术。积极稳妥地推进已开工项目建设,到2014年底累计完成开工面积200万平方米以上,预制装配率达到40%以上;2015年,新开工面积100万平方米以上,预制装配率达到45%以上;2016年,新开工面积120万平方米以上,预制装配率达到50%以上;2017年,新开工面积150万平方米以上,力争达到200万平方米,预制装配率达到55%以上;到2020年,装配式建筑技术在我市得到大规模应用,预制装配率达到60%以上,并逐年提高全市住宅建设项目全装修率。

二、装配式建筑呈现出明显的优势

(一)装配式建筑是建造方式的重大变革

发展装配式建筑是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按照适用、经济、安全、绿色、美观要求推动建造方式创新的重要体现,是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的重要手段。它实现了图纸设计标准化、构件生产工厂化、现场施工装配化、土建装饰一体化、全过程管理信息化。并具有质量优势明显、施工周期缩短、全寿命周期成本低、施工过程安全、实现环保低碳等优势。装配式建筑包括预制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木结构以及混合结构等多种类型。

(二)装配式建筑成为大容量的先进制造业

从国外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来看,绕开汽车产业,由建筑工业化引领国家经济进入发达国家行列是可行的。装配式建筑作为整个产业链,还会带动零部件工业规模的扩大。1架波音747飞机部品件数量约为600万个,1辆丰田汽车部品件数量约为3万个,1栋装配式建筑分解成部品件约有8万个。

(三)装配式建筑是传统建筑转型升级的“载体”

从供给侧改革的角度分析,装配式建筑提供了一种新产品,符合社会价值,颠覆和引领传统建筑、房地产的开发模式和消费模式。目前,装配式建筑的价格已能做到与传统持平,而且随着量的扩大,价格还有更大的下浮空间。而且在给住宅定义了各种不同的功能和档次后,住宅也可以像汽车一样,成为一种个性化爱好,市场容量巨大。装配式建筑相比现浇建筑,产品寿命增加到100年,工期可减少1/4,减少90%以上的外墙渗漏事件。建造阶段可以大幅减少木材模板、保温材料、抹灰水泥砂浆、施工用水用电的消耗,并减少80%以上的建筑垃圾排放,减少碳排放和对环境带来的扬尘和噪声污染,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建筑综合质量和性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合肥是建筑产业化的先行城市,为安徽省的建筑产业化全面推进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也存在一系列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有企业自身的问题,有市场的问题,也有政府的问题。

一是技术问题。由于结构体系的改变突破了国家原有技术规范,建筑产业化结构体系及部品部件的开发利用、钢结构防火防腐等关键技术科技研发投入成本很高,例如建筑结构模拟抗震测试验证费用多在几百万甚至千万元。产业化企业大多不愿意或没有大量的资金开展科技研发和实验验证,亟需政府科研经费投入引导,破解技术瓶颈。

二是标准问题。建筑产业化设计、检测、验收环节尚无标准可依,目前各种体系及新技术应用还需通过专家论证方式,不利于建筑产业化大规模推广应用。部品部件的标准化设计和连接涉及产业链坏节间的接口集成等,不是一家企业能独立完成,需要政府牵头,各企业配合,合力推进。

三是实施问题。传统建筑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现场施工采用湿作业。而建筑产业化需要的是高素质、熟练技能的产业工人,施工现场采用装配式技术施工,建筑企业发展亟待转型。此外,预制化构件重量较大,不适宜远距离的运输,而对于预制化构件企业,没有大规模的市场需求,增量成本难以化解,无法实现产业规模集聚发展效应。

四是产业问题。传统的企业运行管理模式各自为战、以包代管、层层分包,目前参与建筑产业化建造的产业链零散脆弱、运作效能低下,缺乏高水平的研发、设计、生产、施工龙头企业,虽有部分企业探索产业联盟模式,期望提高整个产业链及企业自身竞争力,但联盟的密实程度还有所欠缺,工程项目总承包和设计施工一体化尚未得到有效推广,产业链没有延伸整合,未形成高水平产业集团和产业集聚。

五是政策问题。建筑产业化的细化扶持政策还有待完善,推广初期的科技研发和产业发展的增量成本使得传统建筑业企业转型时难以消化。基于建筑业大工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建筑产业化应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培育,亟待加强全行业乃至全社会对此项工作的认知度。

推进建筑产业化,需要政府引领,政策扶持,各方协同,社会认同,企业主动,市场规范,人才和技术支撑。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加大宣传力度。建筑产业化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是建筑产业的一场革命。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推进建筑产业化必须要形成高度的社会共识。要全方位、多角度广泛宣传,宣传建筑产业化发展方向和美好前景,宣传建筑产业化的比较优势和生态贡献,宣传建筑产业化的安全保障和技术水平,从而提高全社会对建筑产业化的认识,为全面推进建筑产业化营造良好的社会会环境和市场氛围。

2.建立协同机制。建筑产业化内涵丰富,涉及面广,需要各级有关部门的共同关注和强力推进。按照职责分工,加强协作配合,建立完善协同推进机制和工作督查机制。政府要发挥引领作用,指导各地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协调推进机制,明晰发改、建设、房产、国土、规划、科技等部门及县区责任,统筹资源、形成合力,以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安置住房为重点,抓好组织实施,确保有序推进。

3.强化技术支撑。充分发挥建筑产业化专家委员会作用,做好标准编制、项目评审、技术论证、产品性能和建筑性能认定等方面的技术把关和服务指导。强化科技攻关计划扶持力度,对建筑产业化关键技术开展科技攻关,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材料、关键节点连接、钢结构防火防腐、抗震等核心技术。深入推进国家级推广研发展示中心建设,健全建筑产业化技术保障、构部件产品以及产业化建筑质量控制等技术体系。

 4.健全法规体系。健全工程造价和定额体系,强化建筑产业化工程施工图审查,完善设计、图审、施工、验收技术要点,确保质量和品质。政府制定年度土地供应计划时,应明确采用建筑产业化方式建造和实施住宅全装修建筑的面积比例;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配套激励政策,对建筑产业化建设项目给予强力支持,逐步建立健全建筑产业化相关政策法规体系。

5.抓好试点示范。政府重点扶持一批规模合理、创新能力强、机械化和装配化水平高的技术研发、部品部件生产、工程建设等企业。着重从项目立项、土地出让、规划审批、工程招标、设计审查、监管验收等方面,积极探索和建立与建筑产业化发展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和模式,强力推行建筑产业化发展。积极引导商品房项目采用建筑产业化方式建造,激发市场主体内生动力。

6.培育产业集聚。大力推行产业联盟模式,着力增强市场主体的核心竞争力,调整延伸建筑产业的产业链。引进、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当地建筑业企业向建筑产业化方向转型,培育实施主体。大力发展构配件和部品部件产业,加大土地保障、试点项目建设等方面扶持力度,引导扶持合肥市内国家及省建筑产业化示范基地整合优化产业资源,加大工程项目总承包和设计施工一体化推广力度,扶持市内龙头企业组成联合体,加快形成适应建筑产业化发展的产业集团,形成产业集聚效应,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7.培养专业人才。培养建筑产业化人才,不仅是推进建筑产业化的要求,更是农民工转化为产业工人的重要途径。政府主管部门经常组织相关企业进行建筑产业化的政策和技术方面的学习和培训活动;建立建筑产业化生产技术人员和工人认证和培训体系;高等院校特别是职业技术学院要适当调整和优化原有的土建专业,增设建筑产业化相关课程和实习环节,推动建筑企业与科研院所共建创新创业体系;企业要实行定向培养,加强劳动者职业技能的考核,从而为推进建筑产业化提供人才保障。

总之,从市场占有率来说,装配式建筑在中国仍处于起步阶段。装配式建筑、建筑工业化、住宅产业化,在发达国家已是行业标准。瑞典80%的住宅采用通用部件;法国住宅基本采用通用构配件制品和设备;日本是世界上率先在工厂里生产住宅的国家,轻钢结构的工业化住宅约占工业化住宅80%左右;美国住宅建筑市场住宅用构件和部品的标准化、系列化几乎达100%。所以,装配式建筑在中国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作者系市人大代表、市人大常委会城建工委委员、安徽宝业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