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市在执行专利法律法规方面若干问题的思考

合肥人大:2018-01-24 08:46

王 坤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从1984年制定,1992年、2000年、2008年经历了三次修订,《安徽省专利条例》也经历了两次修订。“一法一条例” 颁布实施以来,我市各部门依法行政,有效发挥了专利对科技创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激励保障作用,合肥市专利工作迈上了规范化、法制化道路,专利申请数量和质量实现“双提升”,专利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从国际上看,我国专利及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绝大部分地市甚至没有专业咨询和服务公司。针对我市如何提高专利保护和利用水平,提出三点建议:

一要充分认识到优化专利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专利法律法规制定的目的是保护发明创造、激励科学创新、鼓励科学进步,以科技理念推动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加强包括专利在内的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是推动我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我市在专利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要看到,专利侵权在我们国家和我省、我市屡见不鲜,特别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侵权行为变得更容易、更隐蔽。由于维权时间长、举证难、成本高、赔偿低,“赢了官司、丢了市场”的现象时有发生,“打官司花了10 万块钱,最后赔偿1 万块钱”,或者“损失一头牛,却只赔一只鸡”,这些现象的发生严重挫伤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所以,要充分认识到优化专利法制和政策环境的重要性:一方面,要持续加大“一法一条例”宣传普及力度,营造尊重知识、崇尚创新、保护知识产权、守法诚信经营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要加强和完善专利执法机制,依法严肃查处侵权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和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既要发挥行政执法机关查处迅速、程序简便的优势,提高执法司法效率,降低专利维权成本。又要充分发挥司法保护的主导作用,优化审判资源配置,充实知识产权司法队伍,推进知识产权审判水平提高,使专利的市场价值得到真正有效的行政和司法保障。

二要充分认识到提升专利转化能力的重要性。

近年来,我市专利发展呈现两个特点,一是申请和授权量增速较快,专利交易活动日益活跃,交易额大。二是专利转化运用率不高,专利的市场价值没有得到全面展现。众所周知,合肥是世界科技城市联盟会员城市 、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 、中国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现有高等院校68所,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150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2个,人才和科技优势明显。如何进一步深入贯彻实施“一法一条例”,推动专利成果的商品化和产业化,是接下来的努力方向,也是真正贯彻实施专利法律法规的意义所在。要抓紧解决好处置权、收益权、所有权三个瓶颈问题,减少转化关卡,破除制约专利运营的制度性障碍,促进专利转化。一方面要继续深化高校和科研院所知识产权处置和收益权改革,简化报批程序,完善学校、团队和职务发明人报酬分配和奖励制度,推动高校和科研机构加快专利转让、许可和技术转移,充分调动科研人员创造和实施专利的积极性,避免专利“沉睡”与“流失”。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制定有关政策,使职务发明人在成果转化中真正取得收益,提高专利发明人科技成果转化的积极性,促进专利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要充分认识到增强专利服务水平的重要性。

增强专利服务水平是贯彻实施“一法一条例”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合肥市关键产业和核心技术领域的专利占比重较小,专利技术的转化率不是很高,这与专利服务能力不强有着直接的关系。要看到现在的专利服务水平与快速增长的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要把提高专利服务水平作为下一个阶段的重要工作之一。一是要借鉴国外经验,从战略角度谋划专利事业发展,加强专利布局。通过布局,引导和支持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更多关注前沿核心技术研究,在关键技术领域超前布局一些具有竞争力的核心专利,引导企业围绕产业核心技术进行攻关。二是要加强政府专利管理,切实设置健全专利行政与执法机构,确保编制人员到位,提高执法人员业务水平,提升综合管理服务能力,实现专利与其他类型知识产权有效融合管理。三是要增加专利公共服务投入,建设高质量的专利基础信息平台,推进专利基础信息资源的开放和利用,方便企业和公众获得专利信息,促进专利创造和运用。四是要健全专利市场管理机制,扶持和引导从事专利信息加工、专利战略咨询等社会服务业发展,培育专利转化或者知识产权转化的中介组织和企业,充实和壮大专利代理人才队伍,推动知识产权服务行业走向规模化、专业化和国际化,不断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